《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为推进《行动计划》,日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了2016至2017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绩效报告。
三级推进: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
为顺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动计划》创新管理模式,国家、省级、学校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在《行动计划》形成65个任务、22个项目后,细化各地分工,搭建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督促各地推进落实。同时,在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省级层面,32个省份制定了省级实施方案,承接具体项目和任务。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任务启动率93%,项目启动率88%。有21个省份任务启动率达到100%,河南和新疆两个省份任务启动率小于80%,北京未填报数据。有24个省份项目启动率达到100%,宁夏、海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启动率小于70%,北京未填报数据,西藏的项目启动率是零。
项目启动后,实际布点情况很关键。据统计,2016年项目布点率达92%,2017年项目布点率达到160%,这是由于各地主动增加布点,很多省份布点率远超原来承诺的布点率。各省份项目实际布点数排在前三名的是广东(1790个)、浙江(1691个)和江苏(1582个)。
项目布点最终要看实际经费投入。项目启动前,各省份预估总投入205.9亿元,2016年各省份共投入45.20亿元,2017年投入80.56亿元,合计125.76亿元,省级财政经费执行率达到61.08%。两年来,省级财政投入经费排在前三位的是广西(14.57亿元)、浙江(13.78亿元)和福建(10.6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总额超出预算的有10个省份。
除了经费投入外,各地还出台了一系列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其中统筹区域高职发展的文件82个,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文件117个,促进高职院校提高质量的文件156个。
在院校层面,各高职院校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主动承接项目任务。通过两年建设,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创新、特色专业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积累、交流与合作、产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感非常强。
两项重点:优质校树起发展新标杆,骨干专业支撑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中有两个重点项目——优质校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截至2017年,有26个省份立项建设了403所优质校。这些优质校中有80%来自原来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及各省份确定的示范校,这既体现了“扶优扶强”的总体趋势,也说明“示范”“骨干”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优质校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重新洗牌,传递了“不进则退”的压力,调动了力争上游的发展干劲。
在优质校的遴选形式上,有10个省份采用了梯次建设方案,将优质校明确分为国家级和省级,或者分为重点建设项目和培育项目,在经费投入上体现出差别。各地经费数据显示,用于优质校建设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总计投入41.4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23.4亿元,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经费51..52亿元,总计达到116.32亿元。
优质校的年报数据显示,每所优质校平均在校生规模9853人,平均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经费和技术交易到款额达900万元,生均教仪设备值达1.18万元。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骨干专业。各地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3930个骨干专业,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东、中、西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布点数差距不大,广西、陕西、重庆、山西、云南、四川等西部省份布点数还高于部分东、中部省份。有854所院校参与了骨干专业建设,涉及408个不同专业,布点数超过50个的骨干专业有17个。
从专业布局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最多,均在10%以上,说明骨干专业的大类布局与产业布局基本吻合。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占4.38%,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占33.02%,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占62.60%,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有113个骨干专业只有一个布点,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专业,与本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
三点思考:认识须深化,执行有偏差,保障待发力
《行动计划》两年来执行效果显著,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引人深思。
第一,认识须深化,亟须高度重视。数据显示,还有部分省份的任务(项目)尚未全部启动实施。北京未填报数据;新疆任务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宁夏等4省份项目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等3省份启动项目实际布点率低于70%;西藏、北京、上海、宁夏、新疆、海南等省份未确定优质校建设名单,西藏、北京、上海、宁夏、新疆、云南未确定骨干专业建设名单;部分省份承诺资金到位率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西、海南、西藏、内蒙古等5个省份两年省级财政投入不足本省预估投入20%。各地和行指委须认真履责,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第二,执行有偏差,亟须精准推进。一些骨干专业布局过于集中,如会计、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的布点院校数均超过100个;一些服务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专业布点很少或没有布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大重点领域中的“农机装备”领域尚未布点;个别院校骨干专业布局不合理,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骨干专业数达到30个,还有14所院校骨干专业建设数超过15个。建议各地和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贴区域产业规划,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另外,过程管理监督仍有不足,少数地区和行指委的绩效总报告相关指标数据和绩效采集数据不一致。建议各省份把数据填报情况或执行情况,作为省财政资金拨付的依据。
第三,保障待发力,亟须突破藩篱。一些急需的政策进展缓慢,如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已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明确赋予,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相当多的改革停留在制度层面。高职生均财政拨款12000元,但一些地市级政府举办的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好发改、财政等部门关系,确保生均拨款水平真正落实到位,同时改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投入经费。此外,绩效机制也有待健全,地方和行指委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深化省级统筹作用,尽快建立验收标准和评价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验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