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入学考试高起专语文模拟题及答案(机考组合题)

浏览
2019-12-25 10:18:21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入学考试高起专语文模拟题及答案(机考组合题)

2020年的春季网络教育招生已经陆续开始了,北京高职单招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历年来各院校的入学测试模拟题供各位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方便参考。

image.png

1.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的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 “像今晚上,一个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里自由的人指的是什么?()

A.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的人

B.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的人

C.摆脱了压迫和欺凌的人

D.享受到独处妙处的人

.标准答案:B

(2)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标准答案:C

(3) 文中将荷叶比做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标准答案:B

(4) 文中划线句,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是艺术表现方式。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标准答案:B

(5) 5.以下对文中有关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标准答案:C

2. 阅读鲁迅《拿来主义》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____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____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____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①几百年之后,②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③或上天堂,④或落了地狱,⑤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⑥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 文中空白处,依次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运拿挂

B.运揣走

C.送捧挂

D.送拿走

.标准答案:C

(2) 对文中划线复句的第一层次的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标准答案:B

(3)《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标准答案:D

(4) 对文中“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形象的论论,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B.用比喻来说明沦为***奴之悲惨和可怜。

C.用比喻来描述***奴之悲惨和可怜,不构成比喻论证。

D.既有形象的议论,又有比喻的成分,属比喻论证。

.标准答案:C

3. 阅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____至于颇为怀疑。我____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_我还不料,_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 16.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A.竟不但而且还尚且更

B.更向来然而也况且竟

C.更虽然但是还尚且竟

D.竟向来然而也况且更

.标准答案:D

(2) 17.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

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跃。

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鲜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民族爆发革命惊雷。

.标准答案:A

(3)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B.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C.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本文的线索是“三·一八”惨案始末。

D.“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标准答案:C

4. 阅读王磊《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机器人技术是一门涉及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运动学、生物力学、传感器技术、信息处理、仿生学、神经网络、材料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下个世纪这些学科的发展都将极大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前进。而作为21世纪主导科技——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更会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广阔而具开拓性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难想像,在21世纪,机器人将拥有更加类人化的外形,能精确模仿人类的各种动作甚至复杂的面部表情;机器人还将拥有更加敏锐的感觉系统,此外,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使机器人具备“千里眼”和“顺风耳”成为可能;机器人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能力将更加发达,它们判断、分析问题的速度、全面性、准确性以及自学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正常交流也将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1世纪的机器人将会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投身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 以下对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判断不准确的是()。

A.21世纪的机器人将具有更为类人化的外形,甚至能模仿人类复杂的面部表情。

B.21世纪的机器人将可能与人类进行正常的交流。

C.21世纪的机器人与人类在智力上的差异将不复存在。

D.21世纪机器人的发展程度将取决于人类在电子、机械、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信息处理、仿生学、材料学等多领域的发展程度。

.标准答案:C

(2) 以下不属于21世纪机器人发展需要的相关条件的是()。

A.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生物力学、仿生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不断进步。

B.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

C.传感器技术、神经网络、材料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D.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

.标准答案:D

(3) 为什么说21世纪的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A.机器人应用将深入到人类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

B.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各种学科、技术的进步程度。

C.机器人具备高效、精确、不知疲倦的特性,能更好地参与到研究与建设工作中。

D.机器人在世界产业的自动化进程中作用极为重要。

.标准答案:B

5. 阅读竺可桢《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生成的原因,据记者去岁(1919年)夏间的观察,加以东西书籍的参考,西湖生成原因,可以断定是一个泻湖。

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为山所围绕,唯有东面是一个冲积平原,浙江省城就在这个冲积平原之上,所有泥土,统是钱塘江带下的沉淀积成。大凡河流所带泥沙到了河口,一部分就要沉下来,一则因为河流入海受了海水的阻力,速率减缩。二则因为海水含盐分,盐分能减少河水分子的凝聚力。有了上述两层原因,凡是长江大河,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我国的黄河、长江,到了入海地方,均成有三角洲。照这样看来,杭州附近冲积平原,不过是钱塘江所成的一个三角洲。

我们若再进一层来考察西湖近旁的地质,就晓得不但西湖东面有冲积土,就是西面也有冲积土,假使我们能追想钱塘江初成时候情形,一切冲积土尚未沉下来时,现在杭州所在地方,还是一片***,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近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初成的时候,里湖的面积比较现在的外湖还大。后来因南北诸峰川流汇集,如玉泉两峰涧龙井等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以后,速率顿减,就淤积起来。里湖因在靠山这一边,所以淤积得快。如耿家步、金沙港、茅家埠等处,就是溪流带下的冲积土所成的。倘使没有宋、元、明、清历代的开浚修葺,不但里湖早已受了淘汰,就是外湖恐怕也要为淤泥所充塞了。换言之,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徜徉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1) 文章第一句,作者告诉我们此次研究西湖成因的方法是()

A.实地考察后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B.用定性分析法并查阅东西方资料

C.实地考察并查阅东西方资料

D.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标准答案:C

(2) 以下对西湖的地形描述正确的是()。

A.东、北、南三面为山,西面为冲积平原

B.南、西、北三面为山,东面为冲积平原

C.东、北、西三面为山,南面为冲积平原

D.东、西、南三面为山,北面为冲积平原

.标准答案:B

(3) 从上文我们可知作者所断定的“泻湖”是种()。

A.陆壳断陷、下沉后积水形成的湖泊。

B.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大面积洼地积水。

C.火山锥顶上的凹陷部分积水形成的湖泊。

D.浅水海湾湾口被泥沙淤积而封闭形成的湖泊。

.标准答案:D

(4) 关于杭州西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杭州一带地处钱塘江附近的三角洲。

B.西湖是一个由于泥沙淤积而封闭形成的湖泊。

C.西湖地势越低的地方,因水流冲刷,所沉积的泥沙越少。

D.西湖的形成是天然的,但能存留下来却是人工的功劳。

.标准答案:C

6.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①。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②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③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④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摄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 选择合适的词依次填入文中划线空白处,正确的是()。

A.①严峻②倔强③娇嫩④飘落

B.①严峻②倔强③娇嫩④飘游

C.①严酷②顽强③娇弱④飘落

D.①严酷②顽强③娇弱④飘游

.标准答案:A

(2) 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

A.议论与说明相结合B.说明与抒情相结合

C.记叙与抒情相结合D.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标准答案:D

(3) 文中划线段落的两个“愿”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A.对世间生命表达美好的祝愿。

B.激励人们不畏困苦,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从而使生命得以升华。

C.号召人们去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D.对处于逆境中的生命表示同情与赞美。

.标准答案:B

(4) 文章是依据()的思路展开的。

A.描述――言志――点题B.点题――咏物――言志

C.点题――描述――比较D.咏物――言志――点题

.标准答案:B

7. 阅读冯骥才《书桌》中文段,完成下列3题

我上了中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我的许多事,写信、写文章、画画、吃东西,做些什么零七八碎的事都在这桌上。它一直伴随着我。

但它在我长大起来的身躯前,渐渐显得矮小,不合用了;而且用久了,愈来愈破旧,在后来买进来的新家具中间,又显得寒碜和过时。它似乎老了,早完成了使命,在人世间物换星移的常规里等待着接受取代。

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是不是由于它仅仅是件无生命的物品,我从未把它作为一只小猫、小鸟、小兔那样的伴侣?但是,小兔死了,小猫跑了,小鸟飞了,它却不声不响地有心地记下我生活经历过的许多酸甜苦辣。并顺从地任我做任何有损于它的事。当一次,我听说自己遭遇过的不幸,是因为被一位多年来与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出卖时,我忍受不住,发疯似地猛的一拍桌面:

“啪!”

桌面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上,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

从此,我便不觉地爱护起它来了。

(1)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是()。

A.书桌不能说话,不能活动,是件没有生命的物品。

B.书桌是没有生命的物品,无法做人类的伴侣。

C.作者认为自己以前看法过于狭隘,未能将书桌如同伴般对待。

D.书桌与小猫、小鸟等动物不同,对人类的用处也不同。

.标准答案:C

(2) 作者为什么后来又对书桌爱护起来了呢?()

A.书桌对作者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

B.书桌任劳任怨的一心陪伴使作者有了同伴之情。

C.作者为因自己的情绪而使书桌受到损伤而感到歉疚。

D.书桌有灵性,与作者同思同感。

.标准答案:B

(3) 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书桌始终有着念旧的情谊。

B.书桌本已不合时宜了,但因作者对它很有感情才一直在使用。

C.书桌虽不言不语,但也是作者的好同伴。

D.本文将书桌拟人化,显得生动形象,饱含情感。

.标准答案:A

8. 阅读连锦添《相思正是吐黄时》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到过闽粤沿海的人,一定迷恋那里的绿。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读书,常常越过山坡到海里逐浪。对面朦朦胧胧的小岛是大担。海面像个硕大音箱,风顺时,***的广播麻麻地传过来。路边有一丛丛青翠的树,树叶似鸭舌,光洁如洗。烈日里常在它的疏影下纳凉,或采几簇顶在头上,却一直没留意它的芳名。年前回母校,才听朋友见告:那是**相思树。

我在**也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树。它靠海生长,嫩黄的叶子高高地翘起,在山坡上临风袅娜,西北风吹到南国的时候,才见它吐出一串串的小黄花。一位台籍青年朋友告诉我,它原是**之特有。多少年前,东风为媒,把**相思树种吹越海峡到了闽南沿海,从此落地生根,随风繁殖。闽台民间在战火离乱的年月,常常托物寄情,互相寄送,誓言相思,生死不忘。

当北国瑞雪初降的时候,**秋风秋雨。从台海彼岸传来讯号:**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将有成群结队的台胞,经**走上回故乡之路。整整两天,我坐在尖沙咀中旅社的台胞接待室,认识了一副副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面孔,希望从这些风雨兼程的归乡客身上发现点什么。

(1) 为何作者要写文中划线的那一句?()

A.表明**开放赴大陆探亲的时间。

B.突出环境,衬托大陆与**亲友的心情。

C.环境描绘,可写可不写。

D.与前文介绍的相思树开花时节相照应,引出正文,点明相思。

.标准答案:D

(2) 文中最后一句的加点词语表明了什么?()

A.西北风已吹到南国,带来秋风秋雨。

B.表明从**回大陆的路途十分辛苦。

C.体现出**开放赴大陆探亲的不易,**同胞回大陆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辛劳。

D.体现出回大陆探亲的**同胞们身体的疲惫和心情的急切。

.标准答案:C

(3) 本文所采用的散文笔法是()。

A.借景抒情B.托物寄怀C.以物论理D.托物言志

.标准答案:B


招生简章 招生专业 历年分数 考试大纲 报名入口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