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独招生考试语文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结合高等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表达应用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并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1.理解 B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 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并能作初步的评价、鉴赏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3.分析综合 C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⑵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⑴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要求做到: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句通顺,书写规范;能以一定的速度写作常用应用文。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附录】默写篇目
1.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2.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
3.韩愈《师说》
4.苏轼《赤壁赋》
5.刘禹锡《陋室铭》
6.范仲淹《岳阳楼记》
7.周敦颐《爱莲说》
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9.《诗经·氓》
10.《诗经·关雎》
11.王维《山居秋暝》12. 曹操《观沧海》
1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4.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
15.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6. 王维《使至塞上》
17. 李白《蜀道难》
18.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9.李白《峨眉山月歌》
20.杜甫《春望》
21.杜甫《登高》
2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白居易《琵琶行》
25.李商隐《锦瑟》
26.李商隐《无题》
27.李煜《虞美人》
28.王安石《登飞来峰》
29.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0.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1.李清照《声声慢》
3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3.陆游《游山西村》
34.文天祥《过零丁洋》
35.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6.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7.龚自珍《己亥杂诗》
38.毛泽东《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