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是持续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立足基础,突出应用,考查考生在中职阶段对于经济和管理基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般经济管理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知识要求
知识是指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容要掌握,并能进行运用。
1.了解:了解需求量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理解偏好和选择的区别。
3.掌握:掌握领导权力的来源和领导三要素,包括权力的五种来源、领导行为或者过程包含的三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情境)。
(二)技能与能力要求
技能与能力是指沟通技能、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1.沟通技能:掌握沟通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包括有效沟通的标准,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以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2.分析、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掌握控制的过程,能够从控制过程的角度对管理出现的偏差问题进行分析。
(三)思维与素养目标
思维与素养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经管思维及素养。
管理思维:理解管理的本质,能够区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由经济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两个模块组成。
(一)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与管理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学情,经济学基础主要考核微观经济学部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市场结构,共四个部分。
1.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掌握需求和供给的概念。
(2)掌握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运用供求规律对具体经济实践进行分析。
(3)了解影响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其他因素,能简单描述一些重要因素对供求变动的影响。
(4)掌握均衡的含义,理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5)了解弹性的概念。
2.消费者选择
(1)理解欲望和效用的区别。
(2)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关系,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能够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相关经济问题。
(3)理解偏好和选择的区别,了解消费者偏好的四个假设。
(4)了解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5)掌握边际替代率的定义,理解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6)理解预算约束线的含义。
3.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1)了解企业的类型,掌握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的概念。
(2)了解生产及生产函数的定义。
(3)理解短期生产函数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含义及三者之间内在关系。
(4)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会运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5)理解经济学中的成本,掌握隐性成本的概念,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能区分总成本、平均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关系。
4.市场结构
(1)了解市场结构及划分依据。
(2)理解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运用于经济实践。
(3)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市场类型的特点,并能进行区分比较。
(4)掌握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垄断的含义及其原因。
(5)了解寡头垄断市场价格的决定,能够简单描述寡头市场的竞争策略。
(二)管理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是经济与管理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基于管理过程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大管理职能为线索,让学生在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内容、方法与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将管理学的知识内化为管理思维和管理素养。
1.管理与管理理论
(1)掌握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管理工作的内容。
(2)理解管理的本质,能够区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3)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不同管理原理的含义及在组织中的运用。
(4)掌握古典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研究、一般管理研究和科层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
2.决策
(1)理解决策的概念、类型、决策过程模型,能够区分不同决策类型。
(2)掌握环境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一般环境分析法中的PEST分析法,具体环境分析法中的五种力量模型,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方法中的SWOT分析法,能够运用环境分析方法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
(3)了解计划的本质与特征,能够区分动词和名词意义上“计划”的不同概念,了解计划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
(4)理解计划的类型,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计划。
(5)掌握目标管理,包括目标管理的含义和过程,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思想分析具体管理问题。
3.组织
(1)了解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影响因素,包括组织设计的含义、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2)了解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一致原则、分工与协作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和柔性经济原则。
(3)掌握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形式,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的基本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4)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整合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含义,能够区分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5)理解层级整合中管理幅度设计、集权与分权,包括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内涵。
(6)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构成、功能,能够分析具体组织的组织文化构成及运行情况。
4.领导
(1)掌握领导权力的来源和领导三要素,包括权力的五种来源、领导行为或者过程包含的三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情境)。
(2)了解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与被领导者理论、领导与情境理论,包括领导者行为理论中独裁与民主、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及管理方格理论的核心观点;领导与被领导者理论中的情境领导模型的核心观点;领导与情境理论中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的核心观点。
(3)掌握行为基础理论,能够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核心观点来分析管理实践中具体激励问题。
(4)掌握过程激励理论,能够运用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来分析管理实践中具体激励问题;能够区分行为强化理论中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
(5)了解沟通的含义、过程和沟通类型中的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能够区分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6)掌握沟通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包括有效沟通的标准,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以及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5.控制
(1)了解控制的内涵与原则。
(2)理解控制进程分类,能够区分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3)掌握控制的过程,能够从控制过程的角度对管理出现的偏差问题进行分析。
6.创新
(1)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能够简单描述管理创新的丰富内涵。
(2)掌握管理工作的维持与创新的关系,能够比较准确地归纳维持与创新工作的逻辑关系。
(3)了解不同方式的管理创新,能够从创新程度、变革方式和组织化程度对管理创新类型进行区分。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从以下类型中选择: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也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科性质和考试要求的题型。
(三)考试分数占比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分值占比如下,各部分分值占比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1.经济学基础,60分;
2.管理学基础,90分。
四、参考书目
教材应选用满足本考试说明要求的国家规划教材、福建省规划教材或其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