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医学基础》科目考试说明

高职单招网

浏览
2024-09-25 17:25:57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是持续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要求

《医学基础》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考试目标与要求如下:

1.了解层次: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能够准确再认、再现,具有初步识别、辨认事实或正确描述对象基本特征的能力,即知道“是什么”。

2.理解层次:要求对某一概念、知识内容,在了解基础上,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并借此解释、推断、分析现象,辨明正误,即明白“为什么”。

3.掌握层次:要求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原理、法则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总结论述,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即清楚“怎么做”。

(二)技能与能力要求

能够系统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正常形态及生理功能的能力;能初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解剖学基础

1.概述绪论

理解解剖学姿势的概念、常用方位术语。

2.运动系统

(1)了解脑颅骨和面颅骨名称及新生儿颅的特点;了解腹壁的层次。

(2)理解骨的分类;理解各部椎骨的形态特点、数目和位置;理解胸廓的组成;理解上、下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主要结构;理解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理解肌的构造;理解腹股沟管的位置、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掌握骨的构造;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掌握脊柱的组成、连结(椎间盘、韧带的位置与组成)和生理弯曲;掌握胸骨角、肋弓、翼点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其运动;掌握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的位置和作用;掌握竖脊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掌握膈的裂孔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掌握腹股沟韧带的概念。

3.消化系统

(1)了解胸、腹部的标志线;了解口腔的组成;了解直肠的弯曲、肛管的结构;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及其形成的结构。

(2)理解腹部的分区;理解牙的形态和结构、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理解大唾液腺的组成、位置及导管的开口;理解咽的形态和位置;理解咽隐窝的位置和意义;理解大肠的分部及其形态特点;理解结肠的分部;理解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理解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3)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概念;掌握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特点;掌握咽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咽的分部及其与各部的交通;掌握食管的位置、分部及狭窄的部位和临床意义;掌握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掌握小肠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球部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掌握十二指肠悬韧带的意义;掌握阑尾的位置、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肝的位置、形态及分叶;掌握胆囊的位置、形态、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及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掌握肝胰壶腹的开口位置;掌握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4.呼吸系统

(1)了解胸膜下界与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2)理解鼻腔黏膜的分部和功能、鼻腔外侧壁的结构。

(3)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概念;掌握鼻旁窦的组成和开口位置;掌握喉软骨的名称;掌握喉腔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点;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掌握胸膜的分部和胸膜腔的概念;掌握肋膈隐窝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5.泌尿系统

(1)了解肾的被膜。

(2)理解肾的剖面结构;理解女性尿道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掌握输尿管的三个狭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膀胱的位置和形态特点;掌握膀胱三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6.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

①了解男性外生殖器。

②理解睾丸的位置和功能;理解男性附属腺体组成、精索的概念。

③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输精管的分部;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弯曲及其临床意义。

(2)女性生殖系统

①了解阴道的位置、形态和女性的外生殖器;了解会阴的概念和分部。

②理解卵巢的位置和功能;理解子宫的固定装置;理解产科会阴及其临床意义。

③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子宫的位置、形态及分部。

7.脉管系统

(1)概述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2)心血管系统

①了解心包及心包腔的概念;了解上、下腔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和汇入部位。

②理解心的动脉;理解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理解全身各部动脉主干的名称及其分支、分布;理解静脉角的概念。

③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及心腔的结构;掌握卵圆窝的概念;掌握动脉韧带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主动脉的分部及其主要分支;掌握全身主要的动脉压迫止血点和止血范围;掌握颈部、上肢、下肢浅静脉的名称、行程和注入部位;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3)淋巴系统

①了解淋巴干的名称。

②理解脾的位置和形态。

③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掌握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的行程及其收集范围。

8.感觉器

(1)了解眼球外肌的名称和泪器的组成;了解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位置。

(2)理解房水的产生、排出途径及其临床意义;理解外耳的组成、外耳道的形态特点、鼓膜的位置和形态;理解中耳的组成、咽鼓管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3)掌握视器的组成;掌握眼球壁各层结构和功能;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眼屈光系统的组成;掌握前庭蜗器的组成。

9.神经系统

(1)了解脑血供;了解12对脑神经连脑的位置;了解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分布;了解内脏神经的组成和分类、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了解脑和脊髓传导通路的分类;了解主要的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

(2)理解脊髓外形、内部结构特点和功能;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理解脊神经各丛的主要分支名称和胸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

(3)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掌握脊髓的位置;掌握脑、脑干的分部;掌握大脑的分叶和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掌握内囊的概念、分部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和主要间隙的构成;掌握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循环途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12对脑神经的名称、性质和顺序。

10.内分泌系统

(1)了解垂体的分部及功能;了解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2)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垂体的位置;理解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理解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特点。

(二)生理学基础

1.绪论

(1)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理解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及特点。

(2)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兴奋性和阈值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掌握肌内注射时“两快一慢”的临床意义;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细胞的基本功能

(1)了解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概念;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

(2)理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和特点。

3.血液

(1)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理解血细胞比容、血浆和血清的概念;理解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理解ABO血型鉴定原理。

(3)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一般理化特性;掌握血量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掌握各类血细胞的主要功能及临床意义;掌握红细胞生成与破坏及临床意义;掌握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分型依据,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4.血液循环

(1)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了解正常心电图各波型的生理意义;了解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了解微循环的概念、血流通路及其功能;了解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了解全身性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理解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其意义;理解心室肌细胞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理解兴奋在心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和生理意义;理解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理解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理解组织液生成的动力;理解减压反射过程及生理意义。

(3)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率的概念及正常值;掌握每搏排出量和每分排出量的概念及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掌握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熟练掌握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5.呼吸

(1)了解气体交换的动力、过程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了解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动脉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轻度缺氧和氢离子浓度升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理解呼吸的生理意义;理解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理解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3)掌握呼吸的概念和呼吸的三个环节;掌握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掌握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和区别;掌握O2和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掌握发绀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消化和吸收

(1)了解小肠液主要成分与作用;了解大肠的运动;了解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

(2)理解胃的运动形式、胃排空的概念及小肠的运动形式;理解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胃肠平滑肌运动与消化腺分泌的调节。

(3)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及消化的两种方式;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与作用;掌握胃粘膜屏障的概念及生理意义;掌握胰液分泌的临床意义;掌握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有利条件。

7.能量代谢和体温

(1)了解机体重要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了解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

(2)理解产热和散热的主要方式及临床应用。

(3)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掌握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和生理波动。

8.尿的生成与排放

(1)理解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理解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和滤过的动力;理解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理解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理解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2)掌握排泄的概念;掌握尿生成过程的三个环节;掌握肾糖阈的概念、正常值及生理意义;掌握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概念;掌握正常尿量、异常尿量及临床意义。

9.感觉器官

(1)了解耳的听觉功能;了解前庭器官的主要功能。

(2)理解眼的折光异常产生的原因和矫正方法;理解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生理功能、维生素A缺乏和夜盲症的关系;理解视力和视野的概念,视野检查的临床意义。

(3)掌握眼的调节反应;掌握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及临床意义。

10.神经系统

(1)了解突触传递的机制;了解突触传递的特征;了解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了解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2)理解神经递质的概念、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概念和分布;理解各类受体及其生理效应;理解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理解内脏痛的特征。

(3)掌握突触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掌握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掌握牵张反射概念、分类及其意义。

11.内分泌

(1)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2)理解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理解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及临床意义;理解胰岛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掌握激素的概念和分类。

12.生殖

(1)了解睾丸的生精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了解卵巢的生卵功能。

(2)理解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3)掌握月经周期与卵巢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三、考试形式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考试不使用计算器。

(二)参考题型

试卷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选择题、名词解释题、问答题等,也可以采用其它符合学科性质和考试要求的题型。

(三)考试分数占比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分值占比如下,各部分分值占比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1.解剖学基础,90分;

2.生理学基础,60分。 

四、参考书目

教材应选用满足本考试说明要求的国家规划教材、福建省规划教材或其他教材。

历年试题New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