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青海单招学校名单: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单招院校;2017青海单招报名入口汇总。
1: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9月16日,是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70华诞的大喜日子。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职业院校,经历了70年艰苦办学和跨越式发展,见证了**民族伟大复兴中历史性的巨变。学院的成长历程,镌刻着老一辈开拓者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足迹,凝聚着新一代继承者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智慧,展示着全体师生员工“脚踏实地,立足青海,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 的职教情怀。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东麓、湟水河上游的西宁市湟源县境内,东距省府西宁43公里,青藏铁路、109和315国道贯穿县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
学院始建于 1940年 9 月,原名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校址最初在青海贵德县佘乃亥,1947年迁至湟源县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后,职校由湟源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湟源县职业学校;1950年12月,更名为青海省湟源农牧技术学校,隶属省畜牧厅、文化厅共同管理; 1955年5月学校由青海省畜牧厅主管,改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简称湟源牧校。在此基础上1984年设立青海省畜牧厅成人职工中专学校 ,1997年设立青海省畜牧职业中专。1994年、2000年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199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200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青藏高原惟一的全日制农牧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仍隶属省农牧厅管理。2007年8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现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办学新格局。
学院设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农林科学系、农业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五个系和一个基础部。设有畜牧兽医、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科学与技术、宠物医学、草原与饲料、作物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财务信息管理、文秘等19个专业,其中部级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重点课程3门。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78人,专任教师195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以上68人、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高级会计师2人,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13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名,“双师”素质的教师59人。在校学生3308人,其中,普通高职在校生2896人,五年制中职阶段在校生412人。
学院占地面积20.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267.58万元,建有校园网,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纸质藏书15.61万册。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29个实训室,有养殖实训基地、家畜繁育改良中心、动物医院、种植实训基地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了7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省级实训基地3个。还与甘肃农业大学等联办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函授。
学院设有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农—119),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012站),建有青海农牧科技培训基地,2005年确定为青海省农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单位,被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为“阳光工程”实施单位;被省人事厅确定为“到农村任职服务高校毕业生”培训实施单位;2006年确定为青海省“111工程”培训实施单位;2008年确定为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养殖业骨干培训实习基地;2009年确定为青海省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基地。近年来举办各级各类培训354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等学员32261人次。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青海省资源条件和农牧业生产的实际,牢牢扎根农牧,紧紧服务“三农”。以“脚踏实地,立足青海,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的思想,确立了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扩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理念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会”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双轨、双纲、双师、双证”的“四双制”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教学“双轨”并重,理论与实践大纲“双纲”并举,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型“双师”教师施教,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齐发)。坚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知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坚定不移地走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业教育发展之路。学院在原有“2.5+0.5”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了“技能递进五段式”、“学用结合、 技能递进”的“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生产主线、工学交替”和“分块教学,技能递进”的“1311”共四种工学结合,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70年的历史,是一部坚定办学、上下求索、团结奋进的创业史;是一部各民族师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和谐发展的创新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春华秋实的发展史。
2: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建筑、通信类普通高职专科院校。
学院位于西宁市南川西路96号。校园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学院成立于1978年。历经30多年的办学,现已发展成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教育与函授教育并举,以建筑工程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导,集教学、科研、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程设计、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建筑规划为一体的多专业、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格局。目前,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系、市政机电系、信息技术系和成人教育部等教学、教辅部门。拥有在校生4000多名,有教职工200多人。
学院30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学力行、厚德固本”院训为准则,秉承“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办学思想,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教育,把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将来职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相结合,开拓专业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城镇规划、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太阳能工程应用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安装(电梯工程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通信技术等20多个专业基本涵盖建筑、通信行业需求。自199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建筑、通信行业和地区经济建设的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院先后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确定为“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单位”,多次被国家有关部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上级部门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和“全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省中职贫困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等。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新一轮高职院校的改革正在启动,十二五时期的教育建设已经开局,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将充满信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青海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把学院办成专业特色明显、技术技能突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高职类院校而努力奋斗。
3: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始建于1976年12月。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改名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省交通厅。是全国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2011年组建了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
学院占地面积485557.60平方米(728.34亩);建筑面积93693.97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36.08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2319万册,电子图书319gb;教学用计算机824台;学生阅览室、多媒体室、语音室总座位数3772个。
学院现有在职职工283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317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34人,校内兼课教师91人,校外兼职教师87人,校外兼课教师5人,教师中正教授14人,副高职称的 89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及学位的教师58人、“双师型”素质教师139人;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现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一专、多能、多证”的专职教师队伍和一支“技高、德优、善导”的兼职教师队伍,构成了“技能熟练,善于引导,效果明显”的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27个专业,形成了以交通为主,包括交通、土建、电子信息、旅游等大类相结合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遵循“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就业有出路”的建设思路,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一个时代感强、内涵充实、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结构。目前在校生5342人。
学院建设有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紧缺人才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学院建有校内实训场所6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12个。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4个。与学院合作的企业77家(校外实训基地与产学合作单位),半年以上顶岗实习覆盖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丰田(中国)合作建立了t-tep培训学校,与一汽-大众合作建立tqp培训学校。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及重点专业,自1993年起相继建立了青海省育才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1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既为师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提升了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办学的效益,弥补了办学经费的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凸现出了“四大功能”——学生实训功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功能、服务社会功能、自我“造血”功能。闯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并将就业率作为招生的依据,就业率低的专业严格限制招生。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以信息调研——计划招生——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为一条龙的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透明、公正、公开。由于学院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全省第一、二、三轮“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中,三次名列第一,三次被评为“青海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9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的办学定位,坚持“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二个并重:德能并重,教学、生产并重;三个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高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紧盯青海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发展,36年来,培养了2万多名具有“青藏高原精神”和“青海交通行业精神”,适应“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元、生存环境恶劣”条件下的“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一大批毕业生立功受奖,有的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企业经营者、全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绝大多数毕业生成长为全省交通战线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年来学院先后被评为或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交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青海省和全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4: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其前身是1935年3月青海省卫生实验处举办的第一期种痘人员讲习班。1939年省政府开办医务佐理人员训练所,设医佐班和护士班。1943年,医务佐理人员训练所改名为卫生人员训练所。1948年10月,卫生人员训练所改名为省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48年春正式开学,马步芳兼任校长,学制三年,聘请专业人员任教。1949年9月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司令部卫生处接管。1950年学校与青海**卫生学校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卫校,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奉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遂将该校移交给地方政府,正式建校为青海省中级卫生技术学校。
五十年代学校曾数次更改校名,1951年为青海省中级卫生技术学校,1954年为青海省卫生学校,1955年为青海省西宁卫生学校,1958年为青海省第一卫生学校,1960年第一卫校与第二卫校合并,改名为“青海省卫生学校”,此名沿用至2003年学校升格为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在青海省卫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青海省卫生干部专科学校”并挂牌招生,承担省内成人医学专科教育任务。1990年省内5所职工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青海省联合职工大学”,学校成为联合大学的卫生分校,当时三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1993年经省教委评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2001年3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正式升格为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5: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院介绍
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都兰西路,是2014年1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西州政府直属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训条件优越,拥有一流的教学实训设备,学生住宿条件舒适、饮食丰富安全,各部门管理规范到位。现开设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学前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12个专业,计划到202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
资助体系完善 学院积极争取和完善国家、地方政府及校内全方位的资助政策体系。
“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额为5000元;“国家助学金”,平均每年资助标准为3000元;“雨露计划·双千工程”本地及六州农牧区学生,资助标准5000元;学院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分甲、乙、丙3个等次,奖励额分别为每人每学年1000元、800元和500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按规定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用于学费补贴。
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对本地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试验区拥有的近400家大中型企业为毕业生铸就了就业创业的理想通道,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一是区位优势。海西州委州政府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给予支持和保障,学院立足海西、服务全省、辐射西北,努力打造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是资源优势。立足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和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全州各类行业企业每年有空缺岗位约5000个左右,仅盐湖集团公司每年就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完全可以满足全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需求。
三是产业优势。为了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六大支柱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需求,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为试验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四是政策优势。学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培养”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采取 “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保障机制。所开的专业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有专业均可以实现“订单”培养,100%推荐就业。
6: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1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年轻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宁市政府直属的公办高等学校。学院的成立填补了西宁市没有高等教育的空白,圆了数代西宁人的教育梦。学院于2014年秋季正式挂牌,开设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施工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广告与会展、学前教育等11个专业,中高职共享实训基地11个(7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现有在校生1083名,在编教职工50名,中高职共享师资120余名,外聘企业专家10名,其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8人、教学能手2人,研究生学历30人,“双师”型教师78人。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促发展,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着力构建“纵向衔接(中高一体,专本连通),横向联合(多方合作,集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学院地处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城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青海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产业模式日趋成熟,“夏都西宁”旅游品牌影
响广泛,并由此带动西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西宁市已成为青海省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现代工业集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是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引擎。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做为西宁市属的唯一一所高等学校,占据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缘优势,特别是学院“一院三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天然的校企一体、融合发展的地缘便利,北校区地处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东校区地处东川工业园区,甘河校区地处甘河工业园区。学院组建工作伊始,在专业设置时针对甘河工业园区开设有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检验等专业,针对东川工业园区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针对生物科技园区开设有电梯工程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为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学院提出了集团化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内涵提升工程、师资提升计划和优质就业行动,有理由相信,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的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
办学模式开放,培养模式多元。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结合全国中高职发展的现状,学院努力构建纵向衔接(中高一体,专本连通),横向联合(多方合作,集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办学战略。在现已形成的一院三校区发展格局基础上,争取政府支持,依托省、市更多的中职学校,整合资源开放办学,创建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中高职利益共同体,激发教育热情,实现中高职共同发展。
为提升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满足多种教育需求,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合格技术人才,学院可实施面向三校生(职校、技校、中专毕业生)的对口高职(3+2)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单考单招(3+3)培养模式、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统考统招3年培养模式等,同时学院与本科高校联合,积极构建学分制专本连通渠道,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提升的机会和空间,同国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赴国外交流学习(1+2或2+1)模式。提高素质,强化技能,提升学历,开阔眼界,为今后就业和自主创业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奖助体系完善,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大力拓展各类奖励和资助渠道,将逐步建立“国家—学院—社会”立体化的三级奖助学金帮扶体系。在校生可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助)学金、贫困补助以及地方奖(助)学金等多项社会专项奖助。其中,最高单项奖励(国家奖学金)金额8000元/年,一学年可累计获得最高奖助额 11800元。五年一贯制学生前三年可享受国家中职助学金1500元/年和三年免中职学费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先入校报到,学费予以缓缴的优惠政策。学院奖助学金面覆盖全院66%的优秀学生和100%的困难学生,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保障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近年来,西宁市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盐化工、特色轻纺、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壮大和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逐步发展,以“夏都西宁”旅游品牌为龙头,带动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如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产业办专业,依托企业搞教学,必将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将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未来事业发展空间。
整合奠定基础,后发汇聚优势,年轻承载梦想,创新开拓未来,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历史机遇前将努力迈向辉煌!
7: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4年1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备案,2014年秋季正式挂牌成立的一所年轻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海东市政府直属的公办高等学院。学院的成立得到了青海省及海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倾斜,填补了海东市没有高等院校的空白,圆了数代海东人的高等教育梦。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海东、面向全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面向省内外招生,以学历教育为主、社会培训为辅,以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成人职业教育为辅,是一所完全新建的基础设施条件省内一流,功能齐全,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较高,为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综合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15年开设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物流管理、商务管理四个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促发展,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着力构建“纵向衔接(中高一体,专本连通),横向联合(多方合作,集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学院地处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职业教育园区。海东市位于兰西经济区的核心腹地,是以西宁市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机场和高铁为主的立体大交通格局。海东市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今天新丝绸之路中巴、中印经济走廊上的必经之地。特别随着海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互助绿色产业园、青海乐都装备工业园、民和下川口工业园的相继建成,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走廊已初具规模,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海东市属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缘、人文优势,学院组建工作伊始,专业方面就是依托海东各大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