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家长需知:上海从此再无国际学校
看完标题,想让娃走出国路线的家长是不是觉得“粗大事”了?!不要慌,事情是这样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要求,近期上海市教委对21所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国际学校”进行了更名。更名各校自2017年3月28日起将根据要求统一对外标识,做好更名挂牌、招生等事宜。
实际上,这个要求早在2015年就已经由教育部提出了: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其外文译名应当与中文名称相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名称应当反映不同国别普通教育的性质、层次和类别,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世界”“全球”等字样,名称前应加上所在省份或城市的名称,同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
上海现有2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更名名单如下(简单看看,重要的在后面)
上海现有2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更名名单
上海现有2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更名名单
上海现有2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更名名单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涉外办学的特殊形式。之前国家对于这一块的管理是有些无序的,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虽然今天的公示只是针对名字的整改,但从《意见》的文件指示来看,后续将会出台更多的举措来规范涉外学校的招生入学,保障外籍孩子在沪接受教育的权利。
说到这,有些想让孩子未来走出国路线的国内家长可能会问了,整改对国内孩子选择那些有国际课程的学校有影响吗?
其实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相信不少家长对国际学校、xx学校的国际部、双语学校一直都“傻傻分不清楚”,我们区分一下您就明白了: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vsxx学校国际部vs民办双语学校
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原国际学校)
主要招收对象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含港澳台)的随行子女(外籍)。可实施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主要由外国人开办,完全采用外国的教育教学模式。
上述的21所要求改名的学校就属于这一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贵族学校或土豪学校。
一般来说,由于国籍的限制,国内的孩子是不能报考这些学校的。以往也有部分家长为让孩子就读这类学校而大费周章,通过改换孩子的身份以求得入学的资格的情况。但真正能做到的也只是极少,主要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家庭,或者社会名流的子女。
根据招生对象国籍的不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5类:
a-level课程,就是英国中学教育体系,主要针对去英国或者英联邦国家,开设这类课程的比较多。
ibdp课程(简称ib),这些课程对开设学校的要求比较高,世界众多名校普遍认可,因为课程难度接近美国高三阶段内容,难度最大、入学门槛高。
ap课程(美国本科预科课程)。很多家长问到底读ap课程还是ib课程。正确的说,ap课程很多是放在ibdp课程中一起学习的,因此ap与ib不冲突。很多家长会在中国高中课程基础上辅修ap课程。
美国高中课程,引进美国高中文凭课程,但是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完全一样。
bc课程,最主要是加拿大bc课程和安省课程。以3+0模式居多,毕业之后申请留学国家主要是北美和英联邦国家。
二、xx学校国际部
从2008年起,上海的几所一流示范性公立高中开始集中申请举办中外合作的项目班,提供国际课程和国际文凭课程。以上海中学的国际部为例(上海最早开设国际部的公立名校),它面向小学到高中全学段招生,并在高中阶段开设ap和ib班。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属第二中学国际部、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属中学国际部、建平中学国际部、曹杨二中国际部等。(注意:公立学校的国际部,原则上招收对象也是外籍和港澳台的学生。)
对国际部学生来说,课堂语言也是除了语言科目以外都用英文,但是以中国老师为主,就语言环境而言,算是有一个过渡。公立学校开设的国际部,管理模式和学习压力和国内学校基本一样、学生多,竞争非常激烈。
三、民办双语(外国语)学校
这类学校由中国教育部批准,为体制内办学(必须学习国内的课程,可参加国内高考),不过相比普通学校会更加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也会提供一些国外原版的语言课程。它有偏向国内公立学校的一面,也有偏向外籍子女学校的一面,也有偏向国际班的一面,因此要对具体学校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类似浦东的平和双语、闵行的协和双语、长宁的包玉刚实验、普陀的培佳双语等一贯制民办学校,虽然也必须上上海的本土课程,但是总体更偏向于培养未来走出国路线的孩子;而类似浦东的福山正达外国语、杨浦的上外双语、民办打一外国语等学校,则只是将外语作为特色,主攻的还是国内的高考路线。
另外,双语学校的招生情况也比较复杂:有只限国内孩子报考的、以国内课程为主的班型(如协和双语学校的精英班);也有只限外籍孩子报考的,以国际课程为主的班型(如世界外国语学校的国际部、pyp部等);还有不限国籍就读的双语融合班,可以选择高考或出国“两条腿走路”(如包玉刚实验学校、平和双语学校、协和先锋班、福山正达双语融合班等。
过去,有些民办双语学校为了方(hu)便(nong)招(jia)生(zhang),会对外称自己是“国际学校”或者把一些不限国籍录取的融合课程班叫做“国际部”。
但通过比较大家会发现,此“国际学校”并非“彼国际学校”,此“国际部”也非彼“国际部,因此是极不规范的。因此,这也是文章开头这21所“真·国际学校”被要求更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去年,上海市教委也曾就这个问题约谈了平和、包玉刚等一些双语学校,并要求整改。
最后说两句:国际学校改名之后,咱们就能更好地区分三者了。以后呢,在小学阶段说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是指只招收外籍孩子,由外国人发起办学的各类学校(就是上面提到的21所);说到国际部呢,就是公立高中和中介教育机构合办的,帮助在沪外国学生(及部分国内学生)未来考入国外高校的学校。而跟我们中国籍孩子走出国路线最相关的“国际学校”,其实指的就是民办双语学校的一些特定课程和班型了。这样比较您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