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寥(liáo)廓 斑斓(lán) 漪(yī)沦 洵(xuán)美
B. 憩(qì)息 勇剽(biāo) 暮霭(ái) 恬(tiǎn)然
C. 宁谧(mì) 憧(chōnɡ)憬 潦(liáo)倒 睿智(ruì)
D. 促膝(qī) 狭隘(ài) 战栗(lì) 执拗(ào)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是( )
A.不可遏抑 竭尽全力 揭竿而起 偈子 B.恂恂而起 徇私枉法 多方查询 殉情
C.刚劲雄健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劲敌 D.百舸争流 坎坷之途 一气呵成 呵欠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飘渺 急燥 明信片 殒身不恤 B.苼萧 肖像 下马威 绿草如荫
C.惺忪 辍学 万户候 直截了当 D.部署 幽僻 座右铭 沧海桑田
4. 以下诗词衔接错误的是( )
A. 江天一色无纤尘,汀上白沙看不见。 B.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C.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5.将以下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①河马的皮肤看起来光滑发亮,但实际非常脆弱
②这是因为在色素分子的作用下,黏液会从最初的无色渐变为红色,继而成为棕褐色,形成“终极防护层”
③所幸河马拥有另一种皮下腺体,能分泌出具有双重功能的黏液
④这种腺体分泌时不像出汗,倒像是在流血
⑤河马没有汗腺,不能流汗,又没有毛发的保护,所以皮肤在炙热的阳光下很快就会干裂
A.①⑤③④② B.①⑤③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⑤①③②④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奉为“诗圣”;李白被尊为“诗仙”;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他们都是唐代著名诗人。
C.“三苏”指的是宋代大文豪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苏辛”指的是慷慨愤世之词家苏轼和辛弃疾。
D.《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7.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C.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8. 我们的文化出口从电影扩展到电视剧,实际上是从“中国印象”转变为“中国故事”。电影是短诗,往往________;电视剧是长篇,能翔实而真切地表现生活。电视剧能在“细无声”处沁润人心,日日与剧相伴,海外观众会在________间把剧作带进生活,又在生活中________剧作。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描淡写 不知不觉 复制 B.浮光掠影 潜移默化 认同
C.意犹未尽 耳濡目染 实现 D.囫囵吞枣 天长日久 模仿
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文学作品承载着表现文化特质的使命 B.作家与作品之间具有复杂的文化联系
C.文化的积累形成了特定的集体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高于其文学价值
1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他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11.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篮球赛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泄千里,不可收拾。
B.韩少华的《记忆》不仅语言优美,意境也特别优美,自习课上,我们都游目骋怀
在这篇散文中。
C. 夜已深了,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急忙打开门一看,四个栩栩如生的大
活人出现在我眼前。
D. 我们假如能长期坚持读名著,就可以使自己潜移默化,身心获益。
1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曲江有感》一诗划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曲江西岸又春风,万树花前一老翁。__________________,若论惆怅事何穷?
A.年事已多筋力在 B.自别花来多少事 C.遇酒逢花还且醉 D.西南一望云和水
1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他是我市最有名的企业家, ;今年,他又做出了新成绩。
A.去年,他被大家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B.去年,大家推选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C.大家去年推选他为全国劳动模范 D.他去年被大家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1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总共包括多少首完整的诗歌?( )
A.400首 B.305首 C.350首 D.500首
15. “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形容的是哪一场起义?( )
A.陈胜吴广起义 B.赤眉起义 C.绿林起义 D.黄巾起义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传播效能,只有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以汉字为例。“当代毕昇”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他发明的“五笔字型”,曾是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但这位汉字信息化的开拓者,却对汉字未来抱有深刻的历史忧虑。早在2006年他就在《瞭望》撰文《警觉提笔忘字和汉字的沙漠化》,指出计算机时代,拼音输入导致了汉字的形神俱灭。他分析世界各个文明生死存亡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石。对**民族而言,“没有汉字就没有**文化”,就没有辽阔地域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他发明了“数字王码”,以简便、快捷、易学、好用的“形码汉字输入技术”来替代国人普遍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但在市场推广上举步维艰,最终黯然谢幕。扭转局面的是“中国汉字书写大会”在央视的热播,它与“中国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等优秀栏目相得益彰,借助央视传播平台,加入时尚元素,借鉴娱乐方式,达到复苏汉字汉语的目的。大会提出的宗旨就是让冰封在古籍中的文化复活,让年轻一代能够书写、应用、欣赏**文字之美,理解、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从而掌握正确的表达书写方法,热爱汉字。大会产生的广泛深远影响,远超设计者的预期。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B.中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的来临,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
C.因为代表了文化繁荣,体现了传播方式创新,所以唐诗、宋词、元曲等被称为世界瑰宝。
D.王永民,被誉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发明了占有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五笔字型”。
1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联系现实,引出论点,并将“创新中传承”具体化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文中以作为元朝全新的文艺样式的元杂剧作为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传播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C.作者通过“数字王码”和“中国汉字书写大会”的对比,论证了时尚元素的不可或缺。
D.末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当今网络时代文化传播创新的优势及相关人员的使命责任。
1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量**文化是否繁荣兴盛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这种传统文化创新是否被广大民众接受。
B.北京城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传播能力的持续性创新,才使得它在明、清两代依然成为文化中心。
C.集念唱做打为一体的全新文艺样式元杂剧的形式,得益于历史精髓的传承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D.中国汉字书写大会以年轻人能够在汉字中获得美感,从而能正确书写并爱上汉字等方便为宗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5.5分,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20.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B.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C.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惭愧。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5分,共14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咨之。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qínɡ,强)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 (ɡǒu,胡耇:年纪特别大的),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气,鼓儳(chán,不整齐,此处指未成列的敌人)可也。”
《左传·子鱼论战》
注:宋公:宋襄公。司马:即子鱼,宋襄公的异母兄,当时任司马。
门官:即门子,卿大夫的子弟,宋襄公的亲军侍卫。
21.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未既济:过河、渡河 B.爱其二毛:怜悯,怜惜
C.君子不重伤:与“轻”相对 D.则如服焉:(对敌人)屈服
22. 下面对各组划线词的含义或用法的说明有错的一项是( )
A.既陈而后击之:同“阵”,用作动词,摆好了阵势
B.门官歼焉:被消灭、被杀尽
C.又以告:介词,可译为“把”,后面省略宾语“之”(指楚军“既济而未成列”的情
况)
D.阻而鼓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23. 对下列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国人皆咨之:全国的老百姓都来询问他。
B.不以阻隘也:不靠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取得胜利)。
C.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敌人)遇到阻隘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是)老天爷在帮助我们。
D.明耻教战,求杀敌也:让(战士们)明白战败是耻辱,教他们英勇奋战,是为了努力杀敌。
24. 从上文来看,子鱼的主要观点是( )
A.作战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战机,对敌人不能心慈手软。
B.在战争中,要善于鸣金击鼓来振作士气。
C.在战场上,不能怜悯那些受重伤的或年经纪特别大的人。
D.要给士兵们奖赏,使他们更加勇于战斗。
五、写作(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节约”是节制、约束的意思。“节约”是古时的马具,将马使用的缰绳或皮条穿其而过,以此起到连接作用,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诚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商隐《咏史》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都在告诚人们要节约。
***总书记近日指出,餐饮浪費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班级召开 “我说节约”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