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
2023-02-09 11:38:22

2022年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

以下是高职单招网为大家收集的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供参加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考生参考!

2022年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

第1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以色列政府2002年6月24日发表声明宣布6个西岸城市为“军事禁区”,政府将不对所有_______在这6个巴勒斯坦城市的外国媒体成员的安全承担任何责任。

(2)当前,语言文字的运用仍然存在混乱现象,许多人在文章中_______文言、方言,乱写繁体字,自己生造简化字。写错别字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共同创办了北大人文教室,旨在为人文智慧和社会脉搏提供一个桥梁,能借此______大家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A、

居留 乱用 唤醒

B、

滞留 滥用 唤起

C、

停留 乱用 呼唤

D、

滞留 使用 唤醒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选B:“滞留”一般是非主动的,被迫的;“乱用”强调随意;“滥用”强调过度;“唤醒”和“重视”不能搭配;

第2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
(3)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

琢磨  释怀  未免

B、

琢磨  忘怀  未免

C、

捉摸  忘怀  不免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释怀:常指抒发情怀或者放下牵挂; 忘怀:一般只忘记;题意中表达让人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 未免:实在是,不能不说是;不免:必然,免不了;

第3题: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辨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比喻)

B、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C、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拟人)

D、

无需挂画,门外有副巨画——名叫自然。(拟人)

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

选D。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D项显然没有使用拟人。

第4题:

下列句中破折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大字——醉翁亭。 

B、

今晚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C、

“哄——”大家都笑了,他难堪地站在那里,满脸通红。 

D、

看到许多新同学是家长送来的,我感到自豪——我是自己来的。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选B。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第5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B、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摊换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C、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饶幸获奖,母亲已离我整整七年了。

D、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照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

选A。B项:瘫痪;C项:侥幸;D项:兆头

第6题:

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

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

C、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

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茫茫夜》是短篇小说,不是散文。

第7题:

对《诗经》《无衣》中有关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袍”是战袍,“泽”是内衣,“裳”是下衣。

B、

诗言“无衣”就是没有上战场可穿的衣裳,由此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贫困。

C、

“兴师”就是起兵,指国家受到侵扰,要出兵打仗;“我”指即将出征的战士。

D、

“仇”是动词,“同仇”即共同的敌人,“偕作”是共同奋起,“偕行”是共赴战场。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选B:“无衣”是实写,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第8题:

下列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B、

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

A.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

D、

A. 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会议马克苏恩格斯》第104、108页)

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问号和引号的使用。A项不应用问号,因为后文决定了不是直接疑问。B项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因为引文是句子中的一部分。D项是课本上的原文,至今还未改,错误有三处,直接印了三段原话,最末一个句号在引号之内是正确的,而前面连引用的原话,句末逗号应去掉,应在引之内加句号,最后那句引文中间无需加分号。

招生简章 招生专业 历年分数 考试大纲 报名入口

历年试题New 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