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坐落在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一流独立学院。创建于1988年,历经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等发展阶段。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至今已有32年办学历史。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穆树源教授为董事长,博士生导师吕英华教授为校长,付宏政教授为党委书记。

学校设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设有11个基层院系,47个本科专业。2009年起,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联合培养研究生11684人。

学校以建成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名校为发展目标,以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人人皆能成功”为核心内涵的“成功教育”理念,形成了“勤奋开拓自强育才”的校训精神。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为主体组成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733人,其中专任教师691人。在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154人,副高级职称212人;博士119人,硕士442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跨世纪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级教学新秀等一批专家学者工作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学校任教。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成果丰厚。2017年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同时获批4个立项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6个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12月,福祉学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服务国家和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7个学科专业群:开创了以养老服务与管理为核心、为社会养老产业服务的福祉学科专业群;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中小型企业建设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群;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学科专业群;服务汽车产业和大数据与智能应用、突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的理工学科专业群;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群;对接美育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艺术学科专业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省级优秀课、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数量逐年递增。在全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学校有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6星级专业1个;18个专业位列全国前10,25个专业全省排名第一。

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走在了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拥有首批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近3年以来,先后获批纵向项目213项,获得经费330.1万元;获批横向项目10项,获得经费88.391万元,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76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226篇,出版教材外各类著作36部,获得省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8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1项。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历史使命,首开中国福祉教育先河。2008年中国社会化养老东北教育基地落户学校。2010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福祉学院,开设福祉方向本科教育,投资修建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福祉实验大楼;学校制订了《创建福祉事业规划纲要》,构建了福祉本科教育、福祉研究、社会化养老实训基地、福祉从业人员培训基地、社会化养老培训中心和文化传播“六位一体”的养老事业模式。2018年,学校成立福祉学部,以老年福祉和儿童福祉为主要方向,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纳入国家“双万计划”被评为吉林省一流本科教育专业;“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被评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同年9月,全国首家“护理与照护教育实践基地”在学校设立,在解决老年健康与护理照护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和关键性步伐。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输送基地”,初步构建了“医养结合、护养结合、管养结合、颐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走在了全国高等教育健康福祉人才培养领域前列。“福祉学”已经成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全省唯一承担“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项目的独立学院。

学校从办学之初,就高举国际化、外向型旗帜,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丹麦、德国、爱沙尼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92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来,共接待来自世界各国高校团(组)220多个、500余人次,组织20多个团(组)出国考察访问交流,聘请外籍专家学者和专兼职教师200余人次来校讲学或任教。有1000余名美国教师和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每年有千余名学生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2006年以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一直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08年以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0%。连续两次被评为吉林省“就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平台发布考生最满意高校名单,学校综合满意率在吉林省排名第四。先后涌现出“《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的著名青年导演文牧野”“全国百优大学生志愿者梁钶”“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于洋”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特别是在2020年抗疫中,全校返乡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新型肺炎防控第一线,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建校32年来,近4万名学子毕业走出校园,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学者、教师、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优秀管理者。

学校全面建设硕果盈枝。在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连续多年位居东北地区前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2005年,荣获陈香梅教科文奖办公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2011年,参加全省社会组织综合评估,名列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榜首;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07—2010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2011年以来学校一直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学校党委先后3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9月,学校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18年,荣获长春市“文明校园”和“军警民共建先建单位”称号。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原创话剧《郑德荣》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学校创始人、董事长穆树源教授先后获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的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开拓进取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标兵、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希望,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本为本,致力于内涵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实践,写好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为竭尽全力实现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再创辉煌!(2020年5月26日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