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介绍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在吉林省属师范院校的龙头地位,是吉林省高中骨干教师培养中心、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现任党委书记张波教授,现任校长张伯军教授。

学校占地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齐全。现有22个学院,2个教学部,27个研究所,117个实验室。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达1.6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7.9亿元。图书馆藏书186.41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16311人,研究生1844人,留学生232人,成人教育学生13288人。现有教职工1527人,其中专任教师1078人(含外聘)。教师中有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55人,教授215人(含外聘)、副教授30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省拔尖创新人才7人,省高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6人,省主讲教授2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2006年,学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保持本科教学优势特色。现有5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优秀课程67门。省优秀教学团队8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学校连续6届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是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67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吉林省大学生文化素质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先后8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生在“挑战杯”、艺术展演、“五月的鲜花”校园文艺会演等全国性大学生科技、文体竞赛中多次获得佳绩。

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百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同时,学校拥有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权。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项目院校”。

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迅速。现有6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覆盖43个二级学科。有17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1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科技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合作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26项,合作4项,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6项,国家社科单列学科教育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合作1项,主持科技部科技人员扶持企业项目3项,主持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社科规划、教育部科技、人文社科规划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合计400余项。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100余篇,CSSCI收录期刊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获得授权1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0余项。

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十分活跃,校际合作广泛。在国内,与全国各师范大学及部分综合性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国际上,学校与美、英、澳、俄、日、韩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吉林师范大学秉承“好学近知,力行近仁”的校训,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建校5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8万余人。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在发挥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对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9、2004、2009年,学校连续3次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模范集体”。2009年,学校先后被吉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授予“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2010年,学校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十二五”期间,吉林师范大学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吉林师范大学将与时俱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特色,提高质量,重点突破,科学发展,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朝着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